捐贈足跡 | 文化健康站
花蓮縣光復鄉 | 加里洞文化健康站 | 加里洞社區發展協會 | 加里洞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花蓮縣光復鄉 | 加里洞文化健康站 | 加里洞社區發展協會 | 加里洞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5-18 08:51:25
加里洞部落【Kalotong】 主要為太巴塱族人向外建立的聚落。
加里洞為阿美語「猴洞」的意思,因為早期此地有許多猴子聚集。
部落約在日治初期成立,除了太巴塱族人之外,還有來自屋拉力(今瑞穗鄉鶴岡村內的部落)、丁仔漏等族人遷來居住。
(資料來源:網路)
南投縣仁愛鄉 | 萬豐社區文化健康站
南投縣仁愛鄉 | 萬豐社區文化健康站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4-17 15:18:08
感謝 蘇鴻 先生 善心捐贈AED,讓偏鄉長者們,都能有AED的守護喲!❤️
宜蘭縣大同鄉 | 樂水部落文化健康站 | 原住民泰雅族
宜蘭縣大同鄉 | 樂水部落文化健康站 | 原住民泰雅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3-22 16:46:19
原名「濁水村」,1946年改名為樂水村。
光復之初樂水村是往返太平山林場與羅東間的輕便軌道必經中途站
因此鄉公所也曾設於樂水村,後來隨著1979年森林鐵路中止營運,鄉公所也隨之遷往下游部落-崙埤部落,樂水村曾經的一時繁華也隨之回歸平淡。
樂水部落是大同鄉內唯一不臨臺九省道的部落,聯外道路僅靠宜51縣道,正好讓樂水部落不致於受到太多的人為喧擾,進而保留了許多豐富的人文風情。
(資料來源:網路)
桃園市復興區 | 高義部落文化健康站 | 高義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原住民泰雅族
桃園市復興區 | 高義部落文化健康站 | 高義教會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原住民泰雅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3-22 16:37:26
蘇樂亦作索洛、蘇老,原意為「頭目居地」,居民來源與高義相同。清朝末葉時,有三個集團;在北橫路蘇樂站梢南四百公尺山腹地,稱卡侯(Kahoe);在蘇樂站稍西一百公尺山腹,稱可利(稱可利(Kole);在蘇樂站北方一公里下方台地,稱伊玻厚(Ibox)。
蘇樂南邊的巴陵橋處,是往三光和巴陵道路的分合點,地位重要。民國元年,卡奧灣群諸社掀起抗日,殺日警,毀電話線,日人乃於十年七月十五日,派宜蘭廳長小松吉久為首,攀登梵梵山,經可利占巴陵山,在塔卡散社與桃園隊,在高義蘭社與新竹隊聯絡,聯合攻打蘇樂,社人不敵,於同年十月廿二日投降,民國四年(大正四年)四月一日正式由日人統治。
日警旋即在伊坡厚台地建水圳,種水稻,並令兩社併入,合稱蘇樂。北橫公路通車後,蘇樂社之一部遷來蘇樂站公路旁,自成一社,但仍併稱蘇樂,即今日的上蘇樂【Raka】。近來,該社長老教會回復舊地名為拉卡(Raka)教會,原本之蘇樂社則為下蘇樂【Suruw】。
宜蘭縣羅東鎮 | 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 | 泰雅族 | 阿美族
宜蘭縣羅東鎮 | 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 | 泰雅族 | 阿美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3-21 16:43:50
是宜蘭第一個成立的都會區文化健康站,位置在羅東鎮靠近北成國中及國華國中,也臨近羅東運動公園及宜蘭第二文化中心
長者大多是泰雅族及阿美族,提供健康促進、延緩失能、懷舊、肌力提升、母語教學、手作等課程
也提供居家關懷訪視、電話慰問及長者共餐等服務。
南投縣仁愛鄉 | 中正文化健康站 | 卡度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南投縣仁愛鄉 | 中正文化健康站 | 卡度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3-03 16:41:30
卡度這兩個字在布農族語的意思是盒子、箱子、船,由於卡度部落地形走向,背向埔里,加上旁邊有座象頭山,有點像要出港的大船,所以取為卡度部落。
卡度部落比較大的特色是它時常被雲霧圍繞,清晨能看到充滿仙氣的雲海,所以又有個名字叫做雲的故鄉。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卡度部落(中正村),人口大約1100多人,是純樸的布農族原住民村莊,當地大多信奉基督教與天主教,布農族語言卡度(Qatu)據說是造船的地方。
濃厚的原民風情,表現在部落建築風格中,部落雖然以農業為主
但近年來,外地遊客漸漸慕名前來賞螢、品嚐有機蔬菜,體驗卡度部落的自然與熱情,尤其慶典期間更是熱鬧非凡。
新竹縣尖石鄉 | 錦屏部落文化健康站 | 財團法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灣原住民教會 | 錦屏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新竹縣尖石鄉 | 錦屏部落文化健康站 | 財團法人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灣原住民教會 | 錦屏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3-02 16:35:48
位於新武呂溪池上沖積扇扇頂,與海端村初來隔溪相望,有初來橋相聯絡。
附近山區原為布農族網綢社居住。由於鄰近池上原野,此地早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即設有「網綢蕃務官吏駐在所」,後來蕃務駐在所撤廢,大正十年(1921)日人復在此設立品川警察官吏駐在所。
昭和十二年(1937)更將參與大關山事件的兇嫌所居住之坑頭社與大崙社布農族遷移至此。光復後繼續將聚落集中,目前居民除由原網綢社遷來者為主外,部分亦由初來遷來。錦屏為光復後所取的名稱。(資料來源:網路)
花蓮縣秀林鄉 | 陶樸閣文化健康站 | 文教運動協會 | 原住民 |太魯閣族
花蓮縣秀林鄉 | 陶樸閣文化健康站 | 文教運動協會 | 原住民 |太魯閣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2-10 16:33:25
陶樸閣部落【Tpuqu】 主要居住原住民族為太魯閣族。
族語「Tpuqu」意指「一直呆在那兒」坐著或等待等現象。
約三百年前族人首批獵人越過奇萊山北峰來到本地區時,有一批人曾在此地一直守候獵物之意而稱之。
此聚落大多來自托博閣舊址,位於立霧溪上游支流托博閣溪流域。經過多次的遷移,於民國十九年在新城附近成立,族人慣稱托博閣,光復之後改為民有部落。
(資料來源:網路)
花蓮縣吉安鄉 | 里漏Lidaw文化健康站 | 里漏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花蓮縣吉安鄉 | 里漏Lidaw文化健康站 | 里漏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2-09 16:25:30
部落傳統名為里漏(Lidaw),社名取自於舊社創始者Lidaw-Afas的名字
為當時南勢阿美族七社中,還存在的三社之一,且是公認維持阿美傳統最有力的一支。
1937年,日人取「乘舟靠岸」之意,改稱舟津
1948年,改為「化仁」,只有阿美族仍慣稱里漏。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宜蘭縣大同鄉 | 寒溪文化健康站
宜蘭縣大同鄉 | 寒溪文化健康站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1-18 16:08:21
寒溪巷部落【Alang stacis】
寒溪村總共由寒溪、四方林、大元、新光四個部落組成
村人的祖先是大約二一0年前,從大甲溪上游一座河谷盆地,遷徙到和平北溪支流布蕭丸溪流域
建立一座新的「俚與邊」社,直到民國四年,才在日警勸誘下,從和平溪流域往北越過太平山,抵達本村的番社坑溪上游,建立「古魯」社居住
目前古魯社已經廢社,村人再搬到下游三公里處的寒溪村治聚居。 寒溪位於羅東溪上游「番社坑」的溪畔,海拔約250公尺。
番社坑溪上源由於溪谷深豁,水流急湍,溪水冰冷透骨,所以被稱為「寒溪」,含括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魯社等五大部落,行攻區域劃為大同鄉寒溪村。
由於傳統狩獵的討生方式逐漸褪化,人口外流愈形嚴重。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南投縣仁愛鄉 | 眉原文化健康站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泰雅爾中會 眉原教會 | 眉原部落 | 原住民泰雅族
南投縣仁愛鄉 | 眉原文化健康站 |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泰雅爾中會 眉原教會 | 眉原部落 | 原住民泰雅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3-01-12 16:03:38
此地自清朝到日治,相繼有眉原、福骨、馬力巴、沙拉茅與南勢群的人來居住
以眉原群最早,故名。日治時期,日軍進擊眉原群,最後屈服投降
原本的眉原群六個社都被日軍集體遷到今眉原派出所。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新竹縣尖石鄉 | 那羅文化健康站
新竹縣尖石鄉 | 那羅文化健康站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2-28 15:12:37
感謝 黃光緹 先生 善心捐贈AED
台東縣海端鄉 | 新武文化健康站 | 新武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台東縣海端鄉 | 新武文化健康站 | 新武部落 | 原住民布農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2-21 15:01:06
地當新武呂溪與支流大崙溪的匯流點附近,昔稱「新武路」(日文片假名寫做シンブロ)。
大崙溪源出小關山與卑南主山東側,昔日沿岸有眾多布農族聚落散佈其間,日治時期官方常將大崙溪流域與新武呂溪上游布農族各聚落統稱為「新武路方面各社」。
早在明治四十五年( 1912 )官方即在此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大正二年( 1913 )改設警察官吏駐在所,大正十年以後更鑑於新武地控兩溪之出口,在此設立療養所與交易所。
大正十年初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完成後,官方開始對花蓮港廳布農族部落進行大規模討伐行動,台東廳為策應起見,開鑿新武路至薩苦間道路,並設置薩苦駐在所及砲台,將勢力更推向大崙溪流域,以壓制布農族。
然而「新武路方面各社」雖曾於大正七年起陸續向官方提出「假歸順」,但對日警仍叛服無常。
直到昭和八年( 1933 )大關山事件平定後,日本官方才掌握了大崙溪上游的情勢。其中薩苦社於昭和十三至十四年間部份遷往今新武。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苗栗縣泰安鄉 | 士林部落文化健康站 | 士林村 | 原住民泰雅族
苗栗縣泰安鄉 | 士林部落文化健康站 | 士林村 | 原住民泰雅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25 14:26:15
士林村屬大安溪右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形,民居主要分布在大安溪右岸山腳下
居民以泰雅族澤敖列系統的北勢群為主,分為蘇魯、中間、Hunu三個部落。 士林村在清代屬泰雅族勢力的範圍,原名為司令馬拉邦社。
日治時,日本軍閥為鎮壓山胞起義競暴,設警察司令駐在所本部於北,轄天狗、象鼻駐在所,本部四周設鐵絲網,以防山胞夜間襲擊
明治34年〈西元1901年〉11月改制台中廳東勢支廳番地,大正9年〈西元1920年〉10月改制後屬新竹州大湖郡番地,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3月,政府取「司令」一名諧音而改為「士林」,屬象鼻村,民國54年〈西元1965年〉4月1日自象鼻村分出,之後村名即沿用至今日。
台東縣太麻里鄉 | 溫泉部落文化健康站 | 金崙村 | 原住民排灣族
台東縣太麻里鄉 | 溫泉部落文化健康站 | 金崙村 | 原住民排灣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7 14:10:03
本社區的排灣人原為太麻里鄉上多良聚落(Jalujalon社)的住民,在日治時期,溫泉聚落所在地之金崙溪對岸(南岸之地)原為上多良人的生活領域
當時與原居於金崙溪北岸的住民借地而居,故日治以來,上多良與溫泉地區的住民即多有往來。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台東縣台東市 | 建和文化健康站 | 射馬干部落 | 原住民卑南族
台東縣台東市 | 建和文化健康站 | 射馬干部落 | 原住民卑南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7 13:54:15
臺東市建和社區是個以原住民為主體之部落型社區,原名為射馬干部落,原址於射馬干山下的舊建和部落,幾經遷移至現址。
近年來由於社區營造之推展,藉由木雕創作,促使部落逐漸以「木雕村」形象打響名號。
尤其頭目哈古(漢名為陳文生)的木雕作品更打進了國際,為部落的名聲更添佳話。
而部落的名稱-射馬干 Kasafakan,意為「位於山谷的部落」,清代譯為「射馬干」。
本地最重要的史蹟就是一處被認為是卑南族祖先最早從太平洋登陸台灣所植的竹叢,卑南語叫做「Lerpuwa'an」。光復後改稱為建和。
在每年在元旦的時候,都會舉辦盪鞦韆活動,因而又稱為鞦韆的故鄉。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台東觀光旅遊網】
台東縣海端鄉 | 加和文化健康站 | 加拿村 | 原住民布農族
台東縣海端鄉 | 加和文化健康站 | 加拿村 | 原住民布農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6 13:49:45
加拿,布農語為kanahcian,有「平坦山腹」之意。
大正八年(1919),官方曾勸誘部份歸順的拉庫拉庫社布農人移住至此,至昭和七年(1932)末已有 21戶159 人在此定居,散居於傾斜的山腹地帶。
昭和十六年官方為將大崙溪流域部落徹底移出,再度將拉庫拉庫社原住民遷移至此。
此時加拿人口已達200 餘人,每年可生產陸稻 90~100 石,且聚落中有豬舍、堆肥等,儼然為一典型的農耕部落。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台東縣台東市 | 石山文化健康站 | 石山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台東縣台東市 | 石山文化健康站 | 石山部落 | 原住民阿美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6 13:46:56
富豐部落在臺東市邊陲的石頭山下和卑南溪之間的狹縫中,因為在石頭山下所以又稱石山部落。
石山部落就是富豐社區,兩者是指同一個地方,位置在海岸山脈尾端和卑南溪之間,後面緊臨著空軍志航基地。
部落原來居住地就是現在的志航基地,因為基地建設所以被遷移過來,日治時期稱「石山」,民國三十五年改稱「石川」,後又稱「石山新村」、「富豐社區」。地名來源是石頭山一帶的雨水任意散流,河水容易挾帶大、小石頭往下流,河床佈滿石塊,經過「石川」聚落的石川圳中亦是,故稱之。
石山部落裡有個梅花山工作室,工作坊負責人黃美花被譽為原住民的LV編織達人,來這裡除了欣賞精緻的編織作品,您也可以親自動手DIY體驗編織,發揮您的創意。
除了推廣編織,也有曾旅居三義從事木雕的青年吳丁寶回到部落,運用漢人的雕刻技術,使用漂流木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現在經過石山部落外面,可以看見佇立許多大型的木雕作品,也成為部落對外最佳的宣傳。
【資料來源:部落背包客 豐台東 部落旅遊指南書】
花蓮縣玉里鎮 | 下德武部落文化健康站 | 原住民阿美族
花蓮縣玉里鎮 | 下德武部落文化健康站 | 原住民阿美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5 14:14:27
下德武部落舊稱謝德武,原名為「Matefoko Nanom」,是阿美語形容「水從很高的地方衝到石頭上,水花四濺」的景觀。
首先遷來的是來自拔仔社的阿美族人,陸續有來自馬太鞍、奇美等族人遷來居住。
花蓮縣卓溪鄉 | 山里文化健康站 | 山里部落 | 原住民賽德克族
花蓮縣卓溪鄉 | 山里文化健康站 | 山里部落 | 原住民賽德克族
Post Update by 思傑夢想小編 on 2022-11-15 13:44:53
山里部落是賽德克族都達(Tuda)語群聚居的社區。
1940年左右,日本殖民政府有計畫地遷散原住民部落,原本住在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立霧溪支流陶塞溪上游梅園、竹村一帶的都達人乘上火車
遷居到豐坪溪上游,建立山里部落,屬卓溪鄉立山村,部落人口約七百人。
(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 上一頁 12345 下一頁 »
總共 83 筆